[!zk 20250522105459089-0] 讽刺的底层叙事 来源:结合文学理论与叙事心理学
内容:讽刺的核心不是情绪化发泄,而是对结构性失衡的冷静观察,它讲述的是“认知觉醒”之后的无能为力、妥协或嘲弄:

  • 世界不是错乱,而是错得太有逻辑:规则依旧存在,但背后是空洞、功利、荒谬的内核。
  • 主人公看穿了游戏规则,却无力改变:讽刺型角色往往是“醒着的人”,不是失败者,而是“认清真相后依然活着的人”。
  • 讲道理无用,只剩调侃和抽离:讽刺是对“严肃叙事”的背反,拒绝扮演“教育他人”的角色。
  • 情绪基调:冷峻、滑稽、克制、愤怒的幽默,不是哭,是笑着骂。

相关主题:认知 dissonance、结构性不公、道德虚伪、主体觉醒、幻灭感

精华

  • 不接受又无能为力的拧巴。
  • 要有冲突?要有成长?要有选择?要允许失败?……
  • 其实在寻找清晰而真实的秩序感。 你反感“暗戳戳”的,不只是小动作本身,更是其中的模糊性和操控感。
  • 这种套路的前提是:我们默认交流是不安全的,所以先藏一点、绕一点,以观后效。
  • 隐藏和讽刺之所以刺耳,并不是因为它攻击性强,而是因为它不愿承担攻击的责任,却又想达到攻击的效果。
  • 一边是“我坚持正直”,一边是“正直好像吃亏”——不平衡就从这里滋生了。
  • 在正直与现实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,而不是活成别人的极端版本。

总结

不喜欢的理由:不喜欢那层“怨”底色,不喜欢那种深深的无力感,不喜欢被描述成这样的世界;相信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。

对话

Yan

我们接着上面说说讽刺吧,我能接受一时一事里的讽刺,毕竟受了委屈看到不公,又不能爆发的时候需要一个出口。但是整体书整本故事都在讽刺,从头到尾,处心积虑,就有点接受不了。

4o

你心里是有温热、信念、成长渴望的,哪怕理性层面明白世界残酷、荒诞、可笑——你也不愿做那个一直冷笑的人。你宁愿承认:

  • 有些人是真的善良;
  • 有些事值得相信;
  • 有些经历真的让人成长。

所以金庸你喜欢,因为哪怕风雨再大,人还是一步步走出来了;而那些整本书都在“嘲弄众生”的作品,让你觉得像在黑屋子里被困着,没有门,也没有窗。

(……讨论历史文化中的情感温度)

Yan

但是这些是不是太间接,太压制,太隐晦了,感觉还是大部分都在讲理。也许那种可以流传的“大书”确实需要某些严肃的东西,传播主流想传播的内容。

正好聊聊故事的叙事吧!先看看叙事的底色。古希腊人看妒忌,我引一小段:

愤怒是古代女性的无拘无束、戏剧性、响亮的激情。这种激情宏大而被充分承认,也是高贵的,值得女神、战士和女王们的尊崇。

(杰森背叛了梅迪亚,娶了科林斯的公主格劳克。作为报复,梅迪亚杀死了她和杰森的两个孩子,以此来摧毁杰森)

与之对立的是压抑牺牲,还有讽刺里看似洒脱,但有一种很深的怨:不接受又无能为力的拧巴。

4o

从这个角度看,我们可以粗分两种叙事底色:

在希腊神话和悲剧里,情绪是可以外化为力量的。“愤怒的阿喀琉斯”是史诗的起点,不是道德问题。在这种叙事结构中,情绪不是被驯化的动物,而是带路的神明。它允许你是完整的、激烈的、有尊严的存在

东方式叙事:感情是一种待审判的东西。 情绪往往是:“应当被驯服、转化为理智和道义的工具”。痛苦要“忍”,悲哀要“化”,愤怒要“升华”;真情实感常常走向“归隐”“空寂”“无为”。

还有一种“高级拧巴”:用讽刺来绕开压抑。但这恰恰不是超然,而是压抑久了的情绪找不到出口,于是转了个弯:“我不气,我笑。”——可其实已经累了。

你在寻找一种情绪有尊严、表达被承认的空间——说到底,不是“轻不轻盈”的问题,而是“有没有自由去滚一滚、哭一哭、再站起来”的问题。

我们下一步可以聊聊:你心中的完整叙事感,到底要满足哪些条件?比如:要有冲突?要有成长?要有选择?要允许失败?……

Yan

我比较喜欢成长型的故事,不喜欢小聪明小动作的那种。相对直接攻击,我更不喜欢”暗戳戳“的。它有一种二义性:可攻可守,攻击不成或者被识破,还有退路:“你想多了,或者这不是我的本意”。但成年人的世界里谁也不比谁傻多少。

4o

喜欢“成长型”与“直”的人,其实在寻找清晰而真实的秩序感。 你反感“暗戳戳”的,不只是小动作本身,更是其中的模糊性和操控感:

  • “可攻可守”的二义性,表面上是“聪明”,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上的不真诚
  • “你想多了”这一类退路,是在把责任推给对方的解读,仿佛自己一直站在道德安全区;
  • 这种套路的前提是:我们默认交流是不安全的,所以先藏一点、绕一点,以观后效。

隐藏和讽刺之所以刺耳,并不是因为它攻击性强,而是因为它不愿承担攻击的责任,却又想达到攻击的效果。

而成长故事的美,在于它愿意让人完整地经历冲突,而不是靠绕过去“看破”一切

Yan

底层可能是内心的“秩序感“,或者公平感。如果这种小聪明都成功了,那不是说明正直的策略是错的吗?如果目标是利益最大化,那我也得变成那样,不是能力达不到,内心又不太接受。所以很矛盾,可能是不能接受内心的矛盾感。

4o

这种感受的矛盾点就在于:

  • 你明知那样做可能更有效、更现实,但你放弃了那种路径;
  • 可与此同时,你也不想成为被现实收拾的“理想主义傻子”;
  • 于是,一边是“我坚持正直”,一边是“正直好像吃亏”——不平衡就从这里滋生了。

你不是不能接受外在不公,而是:如果“歪门邪道”赢了,那我坚持的这些还有意义吗?

在很多人情社会/模糊场域中,会出现一种现象:

正直不代表你赢,而是你在为别人的不正直,买单。

解决之道不在于选一边,而在于给“矛盾”一个容身之处。成长不是“全正直”或“全圆滑”,真正成熟的内在秩序是:在正直与现实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,而不是活成别人的极端版本。

Yan

我描绘一下我的世界画像,也不是电视剧里所谓的真善美;也不是金庸先生描绘的理想世界;更像是贾樟柯版的现实;讽刺小说那个底色我也不太能接受。

4o

像贾樟柯电影里的人物那样:他们不喊口号,不谈理想,也不主动揭露黑暗——但在他们日常生活的缝隙里,有一种默默承受而不放弃的坚韧感,有时甚至带点好笑又好哭的“人情味”。

你其实不是不接受黑暗,而是拒绝被迫住在黑暗里、还要说这才是清醒

“贾樟柯式现实”:破落、斑驳、不完美,但也不是地狱;有点憋屈,有点尴尬,但人和人之间偶尔也还是会递个烟、让个位、讲句真话。

你接受荒凉、接受灰色、甚至接受无能为力,但你抗拒 从头到尾都说“人性不值得” 的叙事。

守住一种复杂但温和的现实感:不是“相信人都好”,而是“我见过坏的,但不愿因此否定所有人”。

要不要我给你生成一张 “贾樟柯感”的画面?比如那种——黄昏老街,墙面掉漆,小卖部灯还亮着,有个骑电动车的人远远停在巷口,不喧哗、不夸张,但能让你觉得“这就是我熟悉的现实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