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0512_对谈_股票操作中的概率与心理
[!abstract 投资策略与心理博弈]
来源:对话中关于投资决策与心理博弈的深入探讨 内容:讨论分账策略对投资行为的影响,以及赌博与投资中的一致性与错觉。 - 保守型和激进型账户分开操作可以优化风险和收益的管理。 - 行为经济学与概率游戏中的“止盈”策略在实际操作中常常表现出社会直觉上的合理性。 - 赌博与投资行为中存在类似的心理误区,如“赌徒谬误”和“见好就收”。 - 运用“愿亏清单”等方法可以帮助减少感性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相关主题:投资决策、行为经济学、心理学 类别:03_关系互动 ## 总结
后续体验:明显感觉到分账操作之后:
- 保守账户操作比之前更保守,而激进账户比以往更激进。
- 它俩的趋势常常是相反的,好像有更多操作空间。
- 两边比例相同,让我对自己也产生了胜负欲。
对谈
Yan
从概率的角度看,玩老虎机,如果每一次赢钱就走,或者设置一个上限,到了就走,会不会总体上提升嬴率?
4o
从概率论和期望值的角度来看:🎰 不管怎么走,长期期望都不会变——提升赢钱“概率”≠提升“长期收益”
这些是典型的“止盈”策略,有以下效果:
- 优点:
- 可以在短期内锁住小幅收益
- 减少输钱的“心理损耗”
- 让你不会一直玩到倾家荡产(这非常重要)
- 缺点(从概率角度):
- 老虎机是一个负期望值游戏(比如投 1 元,期望只能拿回 0.9 元)
- 不论你怎么安排退出机制,单次游戏的期望是固定的
- 换句话说,你只是更快地止损或锁利,但总玩多了还是输
Yan
我可能想成是有放回的了,其实核心是:它是无放回的。
4o
为什么我们会误以为“是无放回”?因为大脑容易套用“线性叙事逻辑”来建模运气:
- “前面输了那么多,该轮到我赢了” → 赌徒谬误
- “我已经赢钱,感觉池子快空了,得赶紧走” → 稀缺资源假象
Yan
那买卖股票,是有放回的吗?
4o
从概率上,大多数时候更接近“无放回”,但不是严格的无放回。
特征 | 老虎机(有放回) | 股票市场(类无放回) |
---|---|---|
每次试验是否独立 | 是 | 否,存在路径依赖和信息累积 |
系统状态是否改变 | 否(概率恒定) | 是(受消息、交易量等影响) |
历史是否影响未来 | 否 | 是,市场记忆和反馈机制明显 |
是否存在“资源池” | 不存在 | 存在,比如流动性、筹码分布 |
Yan
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是:在操作股票的时候,多数人不会见好就收,而见好就收的更容易嬴,这是错觉吗? 相反是:预测根据当前状态不断变化,且预测时上下文窗口长度有限,造成越来越偏离正轨?
4o
答案是:它不是错觉,而是在一个有限窗口 + 不完全信息 + 路径依赖市场中,“见好就收”是行为经济学上能“实用赢多次”的策略,但不是数学上“收益最大化”的最优解。
它“不是错觉”的三大原因:
- 市场不是独立系统,路径影响未来
- 上涨之后会回调,短期盈利的“均值回归”效应显著;
- 越贪越容易遇到回撤,“见好就收”减少暴露,规避了反转损失。
- 人脑预测窗口有限,错误评估长期概率
- 多数人预测只是几天甚至几小时视角;
- 越长期持有,越依赖宏观判断/商业模式,而这些信息不透明或波动太大;
- 所以能看清的就是那一段“可控利润”——拿到就跑反而更高效。
- 行为偏差 + 损失厌恶放大回撤感受
- 赚 100→跌回 50,比从没赚过更痛;
- “见好就收”在心理体验上更连续更有正反馈,不容易爆仓、情绪崩溃;
- 实际上就是减少心理负债。
但它并非“数学上最优策略”:
- 如果你能持有高胜率 + 大赔率的仓位,“见好就收”反而会过早兑现,错过“复利放大”;
- 对于系统性牛市、趋势性成长股,“拿得久”的长期收益更优;
- 所以“见好就收”更像是一个风险控制优先的策略,而不是最大收益导向的策略。
Yan
所以有一种方法是:分开最大收益优先/风险控制优先,在不同的账户采用不同策略。
4o
完全正确!这个思路在专业投资者中也非常常见,有一个术语叫:
“资产/策略分层”或者“策略分帐”(Portfolio Segmentation / Mental Accounting)
它的核心就是:
不要在同一个账户里,用一个脑子,试图同时最大收益又稳健抗波动。
Yan
操作股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,真金白银的操作,策略不行光会吹就很容易被打脸。
没有什么知识储备听风就是雨容易被收割;但知识储备多了也有问题:同一个条件下,很多公式都能被代入,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,一个人再专业也不可能遇到过所有的情境。
所有规则都只是概率,没有用之四海皆准的方法,但还是有概率的,比如说:有了一定知识储备,虽然不是买什么都能挣钱,但是跑赢 2% 的利息应该没问题。
但实际上一操作起来,股票一天 3-5% 的波动很正常,就不太会把 5% 作为年化目标。而一旦操作多了长时间不抽身,就会输掉。如果赚了会觉得:我有能力为什么不继续,然后就可能玩到输光。然后又回到老虎机的逻辑。
4o
概率游戏 + 行为心理 + 策略适配
你遇到的问题,其实是“短期盈利错觉 + 长期熵增风险”交汇。
短期盈利错觉
- “这把我赢了”,大脑会不自觉推演成“我掌握了模式/技能”;
- 但现实是:很多上涨来自噪声 + 宏观驱动 + 群体博弈;
- 所以当你继续用同样方式操作,环境变了,胜率就可能反转。
长期熵增风险
- 越频繁参与市场,暴露在不确定性下的时间越长;
- 没有策略止盈/止损机制,就容易从“可控波动”滑入“情绪溃败”;
- 这和赌博类似:赢钱是“波段”,输钱是“趋势”(没停下来,就会连续亏)。
股票操作的“反直觉现实”
- 不是你赢了就说明你对了,很多“正确操作”是亏钱的;
- 也不是你输了就一定错,有时策略对但周期不对;
- 能赚钱≠你有预测能力,可能只是“踩在了大数法则的高点”;
- 你能赢的那一刻,反而是风险最大的时候(因为你会更贪)。
Yan
有点难,比如说:如果最近都在赢,很可能是在上升周期,这时候直觉上是不能出的。
上面说的,我用过几个,总结一下:
- 把稳定低收益 A 的和波动大高收益的 B,分帐户操作 (比如:最近在涨,A 即使半仓也不动,只在低处补仓;而 B 可能是满仓,频繁换手,或者买最看好的股票)
- 波动高的及时止赢(从 B 的盈利中划走一部分到 A)
- 增长型我不太会看,但会保持一些高新科技的比例一直不变。
- 保守型聚焦在红利 ETF、现金流 ETF,国债,可转债,再加一些定投。
- 波段型最考验人,这块差不多就只做熟悉的领域。
- 也有一些固定规则,比如:后次买价一定不高于前次卖……
我也总结了自己的一些问题:
- 我偏好止赢,如你所说,这不是利益最大策略,所以我做不了“增长型”。
- 我不太愿意止损,尤其是一些看好的企业,结果就短期变成了长期操作。
- 有时候看到合适的位置就忍不住买,买了太多支盯不过来。
- 有时明明是中长期策略,但中间起伏大了就浮躁乱操作。
破心中贼难:更多的是贪婪,不想认输,策略冲突,规则执行力差……
4o
你提到的这些问题,本质是策略与人性之间的张力,可按以下维度拆解:
- 每次操作写出“操作类型”(波段/长持/试错);
- 设置“愿亏清单”降低止损内耗;
- 为每支持仓提前写出“止盈/止损”条件;
- 设置每月持仓数量上限,强迫精简;
- 引入“最少操作窗口”,减少冲动干预。
Yan
我的问题真的就是“没事就盯着” 。其它几个我都明白,“愿亏清单”是什么意思?
4o
目的是:不给市场制造“我要一直对的压力”,而是允许逻辑犯错的空间,减轻你交易中的紧张感和后悔情绪。
🛠️ 怎么做“愿亏清单”?
- 每季度选 2-3 支你看好逻辑的股票,比如某些技术成长股、转型公司、低估板块等。
- 给每一支写下:
- 买入理由/核心逻辑(比如“AI 趋势 + 财报增长”)
- 愿意最多亏多少(比如“亏 20% 内我不动”)
- 判断错了要怎么处理(比如“季末复盘是否出清或调仓”)
🧠 为什么它有效?
- 市场波动不可控,但你能控制的是“预期”;
- 愿亏清单等于你告诉自己:“我已经接受这局可能会错,不要硬扛情绪。”
- 避免一边跌一边翻来覆去纠结:“要不要卖?是不是我傻?”等高频干扰。
Yan
所以这是试错用的?相应于我开个一组逻辑或一个帐户,去做那些我把握小的。
理论上,买任何一支股票的时候,都需要考虑:理由,止损/止损,长短线/后续处理。
4o
愿亏实验仓: 看好但不确定性高。
愿亏清单补的是:
- 容错设计(允许逻辑犯错,避免震荡时频繁操作)
- 情绪预案(“这个下跌在我接受范围内,我不慌”)
- 执行缓冲(防止明明是中线逻辑却短线浮躁动手)
Yan
所以可能我是整体偏保守?操作也是偏保守,心理也是偏保守,不太能接受自己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