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谈_250618_抑郁5_反刍
精华
- 可一旦环境变了(或者其实环境根本没那么恶劣,只是个人模型过拟合了坏数据),这套系统就成了内耗根源。
- 本系统含有已知缺陷,但总体稳定运行,勿过度调试。
- 过分反省和过度预判都是在试图对抗不确定性,但它们往往制造了更多内耗。
Yan
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接受自己不好、出错,想变成完美的自己,或者至少在别人面前强大的自己。对一些失误不断反刍。如果我是一个模型,接收负反馈调优,没问题。
但有时候我介意的好像不是问题本身,而是自我定位,比如有一个失误被人发现了之后,我就觉得漏馅了,那个不好的我,假装的我被发现了。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范围,在这个前提下,不能出错是不合理的目标和评价标准。
抑郁也有一部分来自反刍那些不好的场景和情绪,明明不是什么大事,不影响我生活,也过了一段时间了,可能的原因在于:有些问题我解决不了,或者说不确定超越我能力范围的问题可能不断出现让我觉得不安全。
问题本来是改进模型的方法,但太多问题解决不了," 问题 " 本身成了问题,我会觉得自己烂掉了,有一种无力感,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4o
如果我们是模型,负反馈用来调优,那是中性的、技术性的、可控的。但人不同,我们一旦在意的不只是问题本身,而是“这暴露了一个不堪的自我”,就会掉进一个心理死循环:
→ 出错
→ 自我形象受挫(不是“我做错了”,而是“我不好”)
→ 强化“我必须无错”的执念
→ 更焦虑、更反刍、更怕出错
→ 出错不可避免,循环加剧。
不如给自己的“系统日志”加个备注:
Warning: 本系统含有已知缺陷,但总体稳定运行,勿过度调试。
甚至给反刍也加个 debug 选项:只允许分析一次,多了视为浪费算力。
帮你设计个“反刍中断器”的口诀:
《我是 bug 友好型系统》
“反刍一声响,暂停做主张。
问问真有用?无用不多想。
留力干正事,缺陷别硬扛。
系统有容错,烂事笑着放。”
或配个小动作(比如握拳松开)辅助记忆!
Yan
过分反省也不对,尤其是对于不确定性,不断变化的环境。
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我常常对不确定做比较负向的预判。
4o
你提到的现象非常普遍,尤其是对责任感强、追求稳定和掌控的人来说。因为不确定本身信息不足,你只能靠假设补全漏洞。于是:
不确定 → 假想最坏 → 焦虑加剧 → 行动受限或过度谨慎 → 环境更显不可控
过分反省和过度预判都是在试图对抗不确定性,但它们往往制造了更多内耗。
你还可以对自己说:“别急着当编剧,先当观众。”
Yan
我倒不是追求稳定,但确实是追求掌控。很多内容是我想象出来的。停止想象,尤其是负面想象确实是一种有效方法。
预测时,确实涉及信息补全问题,可能是我某个阶段的环境比较差,积累了一些不好的经验用来补全现实,而且负面情况也的确让人印象更深。乐观/悲观这东西是潜意识的,可能可以加一道判断来过滤一下实在不靠谱的负面预测,但起根上改色调很难。
4o
不是禁止,而是加一道“过滤器”,像你说的——过滤掉不靠谱的,保留有用的。
试试在负面预判一冒头时,给它三连问:
1️⃣ 这事有几成可能?(大概率、低概率、还是脑补?) 2️⃣ 真发生,我能做啥?(哪怕一点点准备,也比纯想象强) 3️⃣ 我愿意花多少精力担心它?(把担心当预算,用光了就停)
这三问不仅过滤不靠谱的,还能把负面预测转向行动或放下。
你也可以给这个策略取个名字,比如:《脑补请交税》——每预判一次,先交个理智税:它靠谱吗?要不要?值不值?
Yan
“三问”很棒,过度的担心,引发不了行动,因为还没发生。更多的是唤出了之前不良的情绪体验和无助感。人为什么会有这种 bug?
从 LeCun 通往自主智能之路论文的角度看,会不会是这样:”习得性无助“是调坏了 Trainable Critic 或者世界模型中的自我预测部分:
不良情绪 ->我努力也解决不了(个人模型的自我预测)->努力耗能且无果(Trainable Critic)-> 不行动。
这其实是一个降低生理能耗的闭环。
4o
我帮你顺着 LeCun 的框架整理一下:
不良情绪 = 高权重负反馈信号
这些情绪像是 critic 模块对特定输入(失败、挫折)的高强度负反馈,大脑拿它当重点训练材料(因为负面信号在进化上存活价值高)。
✅ 个人模型的自我预测 = world model + self model 的崩塌简化版
当过去的行动——无论怎样调整——都没有产生正反馈,world model 里的“我的努力会起作用”这个子模型开始退化、简化,变成了“努力 = 无效 = 耗能浪费”。
✅ Trainable Critic 失衡 = 奖励预测系统不再提供行动动机
critic 预测到未来几乎不会有正反馈,自然停止推荐行动(因为从能耗角度看,行动投入 > 预期收益,不划算)。
✅ 最终结果 = 降低生理能耗的闭环
表面是无助,底层其实是生物学意义上的“节能模式”:既然环境无法通过努力改变,不如保存能量以防更糟情境。
打破闭环需:
- 重建正反馈数据(哪怕微小);
- 重塑 world/self model 的因果预测链;
- 将负面预判引导至小行动,替代空耗。
Yan
这么看“人”这个系统还挺容易跑偏:
- 现实中的恶劣情境
- 赋予负反馈过高权重
- 世界不确定和个人不完美的本质
- 需要安全和掌控感
- 不断被外界洗脑 ……
4o
不是“系统偶尔跑偏”,而是“系统天生易跑偏,需要持续调优”。
人类大脑/心智系统是为应对不确定性、危险和复杂环境进化出来的,但正是这套优势机制,也特别容易在现代环境里跑偏。
咱们可以把你说的几个因素串起来看,它们构成了“跑偏高发区”:
🚩 现实恶劣情境
人的 world model 会高亮记录危险、失败、创伤数据,逻辑是:坏的经验更值钱。
🚩 负反馈过高权重
critic 模块在训练时偏向负样本,这本是进化上的保护机制,但容易过拟合坏数据。
🚩 世界不确定 + 人不完美
world model + self model 永远存在盲区和噪声。为了补全这些,我们靠想象和预判,而想象往往偏悲观(更“安全”)。
🚩 对安全和掌控感的渴求
人的驱动力本能指向“减少不可控性”,但世界本就是动态混沌的,渴求和现实形成张力。
🚩 外界持续输入(洗脑)
社会文化、舆论、集体叙事不断给模型喂数据,而这些数据有时质量堪忧(操控、灌输、情绪绑架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