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!zk 20250523115459089-0] 叙事视角中的“自我建构”

来源:内容源于对话中的多重叙事视角 内容:多重叙事视角揭示了自我选择与叙事的重要性,以及它对自我建构的影响。 - 世界由事实与故事构成,体验被嵌入故事中。 - 自我不是固定实体,而是多重叙事的交汇。 - 自我构建可以是“建高楼”或“流动”的过程,随着场景、任务进行选择。 - 决策遵循不同叙事,如丛林法则、道德法则或随大流。 - 叙事权是选择权,决定自我在关系与集体中的角色。 - 通过“叙事免疫系统”选择性吸收知识,影响自我识别和发展。

相关主题:叙事疗法,自我认知,决策哲学,自我选择 类别:01_ 自我建构

[!zk 20250523115459089-1] 这是我的人生 来源:用户觉醒瞬间 内容: - 人生不是别人的期待合集,而是自己的叙事空间。 - 主动参与、表达、试错、修正,才是“自己在过”。 - 人生不是等你准备好才开始的,它一直在进行,现在才是第一句主述句。

精华

  • 即使你对也不是我错,我说出我的逻辑,并不一定要驳倒你,只是让你也看看我怎么想的,我们可以都是对的。

Yan

站在叙事角度思考,感觉这个世界变得更合理了。想到一些重要的点,列出来,按重要性排序:

  • 这世界有多少是真实,多少是故事
  • “我”是谁?是固有的精神内核,还是一直变化的过程
  • 建构自我的过程是盖高楼还是一直向前流动,怎么定义“我”
  • 是主动探索还是被动接受?
  • 不确定时基于什么决策?丛林法则?道德法则?还是随大流?
  • 关系是为我服务的,或者我是为集体服务的?哪一层的集体对我最重要?
  •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之后,怎么筛选让什么进入我的系统?如果旅行时遇到的多是恶知识,文字内容多是作者讲述的有偏故事,有能力区分反讽和正剧吗?

4o

叙事疗法带来的礼物,正是让我们不再执着于“哪种故事才是真的”,而是可以有意识地选择“我要活在哪种故事里”。

真实 vs 故事

世界当然有物理层面的“事实”,但我们体验到的世界,是被解释、被命名、被嵌入故事后的世界。真实与故事并非对立,而是层级。

“我是谁”:不是实体,而是多重叙事的交汇点

取决于你选用哪种叙事方式来理解它——有点像电影里的“剪辑逻辑”决定角色的样子。每次你讲述“我是怎样的人”,就是在为自己选择一种剪辑风格。

是建楼还是流动:叙事的隐喻选择

  • “建高楼” 更接近线性叙事,强调积累、自洽和高度。
  • “流动” 则强调变动中的一致性,是过程叙事。它让“自我”可以包含矛盾、不确定与演进。

你不必非选其一,而是根据时段、场景、任务决定你需要哪种版本的“我”。

主动探索 or 被动接受?其本质是“谁在写这段剧本”

主动意味着你是叙事者,“主动”不等于控制一切,而是保有解释权和选择权。

决策基准:在无法确定意义时,你相信哪种叙事?

  • 丛林法则是一种“自然选择”的叙事,强调生存与竞争;
  • 道德法则是文化建构的叙事,强调共存与责任;
  • 随大流则是群体叙事,靠模仿获得确定感。

哪种叙事对你“有用”,取决于你此刻优先解决什么问题——生存、意义感还是归属。

关系与集体:你在哪个故事里,是主角还是道具?

关系可以是资源,也可以是牢笼;集体可以赋予认同,也可以抹杀个体。重要的是你在不同“集体叙事”中处于什么位置:是协作者、反角、隐形人,还是剧本的合作者?

如何过滤知识与故事:构建“叙事免疫系统”

面对他人讲述的“故事”:

  • 要学会识别结构:是喜剧、悲剧、英雄史诗,还是反乌托邦?
  • 要建立自己的“价值坐标”,作为判断故事是否值得采纳的参考。
  • 与其问“哪个故事更对”,不如问“哪个故事更适合此时此地的我”。

Yan

所有都是可选的,多数都是编的,看我信哪个版本。也是,神经网络对于同一问题,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输出,本来就比规则复杂得多。这么整一切固定的都被打碎,就有点不可描述了。

不过有一个点,怎么看都是重要的:我的叙事权。就好像我走进了菜市场,怎么选才重要,这个过程里:

  • 我可以让渡我的选择权:你帮我选,错了也不怪我
  • 我可以不做判断,只延续旧的选择,或者照葫芦画瓢
  • 我可以随机选,因为只要能吃饱,吃什么都是过眼云烟
  • 我可以尝试新的材料,也接受未知的结果,但这可能影响稳定发挥

这些都在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建构此时的“我”。

4o

在叙事视角中,“选择权”就是解释权,而 “解释权”是权力的一种形式。当你说“我怎么选才重要”,其实已经把焦点从“外界给了我什么菜”转向了“我认为什么好吃、我怎么搭配、我在干什么”。

四种叙事身份:选择不仅在说你是谁,还在影响你成为什么

  1. 让渡选择权
  • 叙事身份:被动接受者
  • 好处:轻松、责任外包。
  • 代价:一旦后悔,无处追责,也会渐渐模糊“我到底喜欢什么”。
  1. 延续旧选择 / 模仿他人
  • 叙事身份:传统延续者或复制者
  • 好处:安全、快速、无需重新耗费决策能量。
  • 代价:可能与现实脱节、错过更新自我的机会。
  1. 随机选择
  • 叙事身份:虚无主义者 / 反系统者
  • 好处:摆脱焦虑,拥有对无意义的自洽。
  • 代价:缺少连续性,容易失去“我是谁”的稳定感。
  1. 尝试新材料
  • 叙事身份:探索者 / 自我建构者
  • 好处:成长、有机更新,积累多元认知。
  • 代价:不稳定、不确定,可能需要承担后果。

这过程在无声地构建此时的“我”。而你是否保有“叙事权”,决定你到底是在挑菜,还是在被安排菜单。

Yan

叙事里有个很棒的点,处理冲突时很实用:理解每个人不同的角度,就不需要非得争一时一事的对错了。这个很重要,也是常常困住我的一点。即使你对也不是我错,我说出我的逻辑,并不一定要驳倒你,只是让你也看看我怎么想的,我们可以都是对的。

4o

被“对错”困住的,往往不是事实,而是身份感:很多争执表面是“你错了”,其实底层是“你否定了我是个合理的人”。

我们不需要统一,只需要互相看见。这种表达方式,会让你在人际互动中拥有一种难以被打败的优势:既坚定又温柔

承认每个人的“合理性”,不等于放弃立场,而是升级沟通的方式。

最后借用 Michael White 的一句话作为注脚:“问题不是人,问题是问题。”

Yan

这个有点像“君子和而不同“:倾听不同观点,理性辩论,维持尊重,达成共识,但不失去自我主张。

4o

今天的叙事疗法与哲学,只是换了一套现代语汇重述这个古老的智慧:

  • “和”:我们可以共享一个空间,对话、共处、互相理解;
  • “不同”:我们可以拥有不一样的立场、经验、价值,不需要彼此吞并。

这不是伪装的圆滑,而是一种高度自洽下的温和坚定

二者的共同核心:承认多元,保护边界。

  • “和”是关系能力,“不同”是自我边界。
  • 听懂对方的故事,不代表放弃讲自己的版本。
  • 真正的共识,不是强迫,而是彼此逻辑都被看见后的自愿靠近

某种意义上,这是“君子”的现代版本。温柔又不退让,理解又不丢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