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!zk 20250613141010336-0] 叙事疗法与自我认知建构 来源:来自对话内容中的观点和讨论 内容:总结这个点的核心含义或推理 - 在个人发展的某个阶段,许多人容易依附于外部的叙事来寻找意义,这是因为内在的价值系统尚未成熟。 - 安全感和物质基础是自我叙事建构的重要条件,它们提供了一种稳定和底气去面对外部叙事的冲突。

相关主题:自我反思 心理学 社会文化类别:04_社会与文化

Yan

有一种状态:当没有外部评价外部叙事的时候,还得自己去找一个,觉得那样踏实。没那么信任自己,决定不了意义,需要一个锚点或者一种背书、融入别人的叙事?

我有一段时间就这样,底层逻辑可能是:我不够好,就选择融入更好的。最安全的就是当个“听话”的人,找个合适的引领者,然后听他的“话”,让他带我飞。

4o

那种“我不够好,就找个更好的叙事依附”——

其实是很多人在人生某个阶段都会有的状态,尤其是当内在还没形成完整的价值系统时,外部的叙事就很容易成为“临时意义”的来源。这并不羞耻,它甚至是成长的一环。

小时候我们靠父母的认同活着;长大一点靠老师、成绩、社会叙事;再后来,也许转向某个“厉害的人”、“哲学体系”、“理想主义叙事”……都是 意义“外包” 的表现。

Yan

外部规则太多,还满足不了;更没太想过自己建构什么,自我建构也可能带来冲突,又没有力量去抵抗外部;自己定义是一种自由,但是没练过,突然有了思考也不太会用。

4o

建构能力这块肌肉根本没练过——因为 “好”已经被定义好了,我们只管努力成为那个“好”。

但当你发现规则太多、无法全满足,或者根本满足不了、也不想满足了,就会停下来——这一停,就有了空白,也有了空间。

开始定义,是一种冒险,也是一种自由。一开始当然生疏,因为没人教你这个,也没人告诉你“你说了算”。欢迎来到自由定义的世界。笨拙也没关系,这个自由,本就该属于你。

Yan

这可能又下探到底层的安全感。有这么一种说法:小时候给够孩子安全感,他长大了就更敢于尝试。给安全感的具体操作包含养育人情绪稳定,不过度惩罚…… 但换个角度,这种情境更大比例出现在知书达理、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环境里(食不果腹,本身就没安全感,还哪有余力给别人),所以后面那个“敢于尝试”核心原因是什么,也不好说,人的成长只能大数统计,不能变量控制。

4o

安全感不是万能解法,它是一个“提高可能性”的土壤,但不是决定一切的魔法。

Yan

物质基础和安全感,很大程度也决定了“自我叙事”的建构。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:小姐和丫环谁更可能建构自我?嫡出和庶出谁更可能建构自我?当然,也是要建构和自己能力资源匹配的“自我叙事”。

安全感和物质可能都是一种保底,一种底气。在自己的叙事和外部叙事冲突时,离开外部,至少我能生存。这么说有点残酷了。

4o

自我叙事听起来像“意识”“选择”“想法”的问题,但你指出它有更底层的前提:能不能撑得住冲突的后果?

小姐 vs 丫鬟,嫡出 vs 庶出——

  • 小姐可以对现实说“不”,丫鬟只能说“是”;
  • 嫡出有“拒绝命运”的可能,庶出从小就要学习服从。

这不是“谁更有觉悟”,是资源结构决定了谁更有余地去讲自己的故事。这就是叙事权,也可以叫“建构空间”。

不是谁都能“理直气壮地做自己”,我们经常鼓励人“勇敢表达”“做自己”,但这本身是一个资源密集型行为

而在这样不对称的世界里,还坚持去建构自我叙事的人,确实是种了心火,也是在搏命。

Yan

"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" 现在看还挺珍贵的,不过据说陶渊明是死于贫困(当然,善不善终也不是唯一评价标准,不过人的思维是线性往后预测的)。

反正现在这个时代也还好,温饱可以保证,就多了很多做自己的余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