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谈_250326_强迫症和不甘心
1 总结
有时候会有一些不受控的行为,即使发生了也打断不了内部的重复动作。也许这些只是小事,把小事看得太严重,是否也是一个问题?
与 4o
讨论到习惯、掌控感、不甘心和一些应对方法,最后聊到如何构建自我,犯错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。
2 精华
控制感错觉:通过“做点什么”,即使是无效的,也能
假装自己掌控了局面。因为比起什么都不做,这至少是个行动。
本质上成瘾不仅仅是“喜欢某件事”,而是
大脑依赖某种方式来缓解焦虑,重建掌控感。
“焦虑”背后一方面是不确定,也可能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我无法解决,而又面对不了这样的自己?接受不了现实中的自己?
真正的掌控不是“必须解决它”,而是“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”。
高效的人调整方向,低效的人撞南墙。
每一次“失败”其实都是一次数据更新,帮助你不断调整参数,让自己变得更强。真正的失败是“停止学习”,而不是“做错了什么”。
3 对谈
3.1 强迫症
我:发信息没收到回复,就不停刷新;不停打开股票账户看……有点强迫症的感觉。如果没得到答案,或者没得到想要的答案,就停不下来,这是什么问题?好像这种无法控制和成瘾有点像。
4o:这种行为确实和“强迫性重复”或 ...
对谈_250401_高敏感是武器
总结
与其说高敏感是一种人格特征,不如说是上天赋予你的一种特殊武器,而你可以选择在何时使用它。性格和思维方式可能无法控制,但如果可以分解为注意力和能量,也许就可控。
精华
有时候敏锐,有时候不想理会。
我的感知系统今天开到多少档?
你是想当个随时满载的“超感知接收站”,还是一个“懂得蓄力的战士”?
对谈
我:今天想聊高敏感,让我们打开一点思路。
看过一些“高敏感是天赋”这种说法。
大家常常设定所在群体的中值是正常,偏离远的就是异常。如果不对自己也不对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,所谓的“异常”也没问题。
可我觉得还是有影响,尤其是对自己。我相对来说是比较敏感,情绪比较强烈的人。也带来一些问题:比如内耗,反应过度……
可能会把一些小事放大,再加上内归因,会常常调整自己。就好像用小数据量大学习率调模型,很容易调偏了。
4o:你这个类比很精准——高敏感就像是一个学习率过大的模型,对环境反馈特别迅速,但也容易因噪声调整过度,甚至失去稳定性。
从“高敏感是天赋”的角度来看,它确实能让人更细腻地捕捉信息,理解复杂情绪,甚至在创意或决策中看到别人忽略的角度。但问题在于,这种高敏感如果没有良好的“正则化”( ...
对谈_250411_生之坐标系
总结
还有比”众叛亲离&自暴自弃“更差的处境?
对谈
…… 接上文
我:忽然想:之前以为的一些主动自由,那些真是我想要做的吗?或者只是换个角度证明自己。
4o:这句话,一下子把很多我们所谓的“选择”打回了原形。我们努力展示自己、突破限制、做出选择,看起来像主动,其实不过是在别人设计好的规则里争取一个更好看的姿态。
比如你说的,换个角度证明自己——看似脱离外部评价,其实只是换了个评审标准,还没跳出“被看见”和“被认可”的那张网。
我:还有是有点不太想面对这个,要不咱今天先到这儿吧
……
我:我又想了想,觉得好像前面的某个分叉口走偏了。
我举个例子,比如我现在在做一套个人信息管理工具,我觉得很实用,是我自己喜欢的,也会是对别人有用的。而我们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给他人做的,通过交换实现价值。钱的价值,被认可的价值,这些价值都与关系相关。你说如果不考虑到别人的看法,不考虑到别人,我还会不会做,可能不会,因为有的工作脱离了受众就没有价值了。如果完全不考虑别人的看法,不考虑关系,那不就只剩下吃喝玩乐了?
4o:我们不是要一脚踢翻所有“关系”或者“他人的目光”,而是试着看清楚:什么时候是在“为了 ...
对谈_250418_主角感与NPC
总结
有时候会觉得,自己是被“自己的理想和别人的期待”卷死的。
问题的核心可能还是在于你所使用的叙事逻辑,是别人的叙事?还是主流的叙事?你有自己的叙事吗?什么是重要的,最基础的,不可动摇的?你真正想要的状态是什么?除了让别人觉得你好,还有别的么?关系不是全部。
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对谈的总结部分(内容较长,建议直接跳到最后阅读总结部分)。
精华
所以主角感从何而来?往往不是“被安排”的岗位给的,而是你赋予自己的“任务线”。
但你接的不是事,是一整套期待,甚至是对“理想员工”的投射。
这其实是从“以奋斗定义自己”到“以资源管理定义自己”的一次质变。
别人的叙事当成了自己的叙事,这样就很容易沦为工具人。
就像投资一样,要配置多元角色,不押宝在唯一舞台上。哪怕工作失意了,还有自我学习、创作、亲密关系、探索世界这些副本可以切换;哪怕人际关系失败了,还有思维表达、创造、内在成长这些模块在发光。
主角感其实不是说你有没有掌控整个剧情,而是你在关系中的能动性和存在感是不是足够,至少不是透明人、不是被动牺牲的那一块背景布。
当 NPC
对个人来说不是好的选择,除非完全没有选择;反之,条件反射似地竞争主角 ...
对谈_250414_构建自我叙事
总结
用维护 github 项目的逻辑去经营自己的叙事。
精华
你说的“不愿让人失望”就像是自动 merge 每一个
PR,哪怕它不符合你的核心设计思路。久而久之,项目一团糟,你甚至不认识这个
repo 了,最后只好:archive + README: This project is no longer
maintained.
别人可以有他的逻辑,但你不能摘掉自己的镜片只带他的去看。从“我能理解他”到“但我不一定接受”——这一步,是从共情到界限的分水岭。
## 对谈
我:今天想聊缺失界限感背后的逻辑是什么,我先说我的想法哈。
在我们这种“集体文化”的背景之下,很多时候思考的主体不只是我,还有我们,有时候“我们”会延伸到:孩子、家人、同事……
这里的我们有共情也有共担责任,一起承担后果,于是为了让自己不承担可能的后果,不仅想控制我,也想控制我们。尤其当没有安全感的时候,觉得承担不起后果的时候,往往就表现为对“我们”之中他人的操控。
先说责任:退回来想,Time is
changing(不是非要加个英文,这和“时代不同了”不是一个意思)。现在承担的基本都是有限责任,可能多少被牵连,但是 ...
对谈_250226_困扰我的小事
总结:其实这些小事并不能把我怎么样,但不知道它背后的原因,让我很没安全感,好像任何一个不顺利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。都没意识到,我的敏感有很大部分来自更底层的焦虑。
我:有某件事没有解决,可能它是特别小的一件事,在等待中就会耿耿于怀。可能很影响情绪,我又不能做什么。有时候我觉得可能不是这件事的问题,可能是当前体内的化学物质引起的。只是我把隐隐的不舒服归因于这件事,没有这件事,也会归因为其它事,继续纠结。
G:也许真正让你不舒服的,并不是这件事本身,而是你的大脑在试图为那种不安找到一个“合理”的解释。当我们无法直接处理情绪时,大脑会去找一个外部目标,把那种隐隐的不适投射到某个具体的事情上,于是它看起来变成了“问题”。但如果没有这个事,你可能会换一个别的目标,继续纠结。这可能跟生理状态、疲劳、压力有关,也可能只是因为大脑在“待机”时容易过度分析。你有没有注意到,当你忙起来,或者沉浸在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中,这种耿耿于怀的感觉就会淡一点?如果是这样,可能就只是大脑在“闲暇时制造麻烦”。
我:是的是的,于是很多时候就会寻找那些沉浸最好是心流的状态,但这是不是一种逃避,是不是应该套索更深层次的究竟,比 ...
对谈_250305_虚伪
总结:讨论表里不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压抑和自我迷失。
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:想要真正让自己舒服的关系模式,“在他面前我可以做自己”。
我:亲,你能给我讲讲你理解的虚伪吗?
G:虚伪在我理解里,主要有两层含义:
表里不一——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外在表现不一致,比如嘴上说关心别人,实际上并不在意;或是表面上迎合,内心却不认同。
刻意伪装——有些时候,人会为了迎合环境、获取好处或避免冲突,表现出不真实的一面,比如明明不喜欢某人,却装作热情友好。
但有时候,虚伪和“社交技巧”不好区分。比如,在职场上保持礼貌,即使不喜欢某人,也不会表现得太直接,这算是虚伪吗?还是只是成熟?
我:我想讨论的不是刻意伪装,而是前一种:表里不一,我可能不能很好描述,你理解一下哈:某种做法,明明心里是不舒服的,可是因为一些社会关系,隐含规则,约定俗成,也就那么做。就是会去做一些不能理解或者觉得不对的事情。
G:我明白你的意思,你想讨论的更像是一种“被迫的虚伪”或者“社会性的表里不一”。就是说,某些行为自己内心并不认同,甚至觉得不对,但因为社会关系、隐含规则、习惯压力,还是会去做。
这背后的核心是“社会性妥协”——人在群体 ...
对谈_250320_艺术和心理能量
总结
讨论音乐和艺术作品如何通过整体氛围打动人心,反思艺术蕴含的内在力量。无论是创作艺术还是欣赏艺术,都需要心理资源。这还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保护内心能量决定了生活的底色。
精华
艺术不需要逻辑,它直接穿透你。
情绪不仅仅是“当下的感受”,它还塑造了“未来的轨迹”。低能量,会让人远离机会,习得性无助……
对谈
我:最近喜欢上一个 B 站 up
主,一个弹琴唱歌的女生,她的情绪、吉它、声音、选的歌融合特别好。每首歌就几十秒的片段,就会把人一下拉进那个场景里面,物我两忘。头皮发麻,鸡皮疙瘩就起来了。会收藏,反复看,有的看了很多次都很感动。
4o:能一下子被带入到那个情绪里,说明她的表达特别精准,能直击你的某个感受点。生理反应——完全是“艺术直觉”在起作用。
这种状态很像你之前提到的“临在”,就是不加判断、不去分析,而是完全沉浸在当下的感受里。音乐很多时候就是最纯粹的情感传递,绕过思维直接进入身体。你有想过,是什么让你共鸣得这么强烈吗?是旋律?歌词?还是她呈现的某种氛围、状态?
我:有时候她自己弹,人声进的时候,音乐会让一下,很妙;她选择的场地,室内/室外,不同的背景噪声,回声;白 ...
对谈_250408_激情驱动
总结
情绪是进化出来的工具,应为我所用,而非让我受控。
精华
内容提炼
从表演冲动到对话渴望:激情的对象发生了变化,不再是取悦,而是连接;
从高能激动到淡然聚焦:激情的形态转了,不是燃烧自己,而是流动能量;
从被动兴奋到主动调度:激情不再只是“来了就抓住”,而是“知道何时让它来、让它走”。
🎯
录视频专用|注意力调度小提示卡
👀 1. 眼神对准,不是演,是看一个人
看镜头,就当对面是一个你信任的人,
你不是“展示”,你是在“说给 Ta 听”。
🎧 2. 注意力 90% 留在内容,10% 照顾语速
别把心力用来猜观众反应,
只需提醒自己:慢一点,说清楚。
🌀 3. 情绪不对?回到“我为什么想说这个”
你不是为了表现自己,而是想分享、想邀请。
带着这个动机说话,表情自然,节奏就顺。
🌊 4. 如果卡壳:闭眼吸一口气,重启流动
不用剪掉、不用尴尬,就当它是自然的停顿。
你在表达,不是在直播带货。
🌱 5. 最后一想:你说完这段,希望对方带走什么?
不是带走“你很牛”,而是带走一个念头、一种感受、一个陪伴感。
这是你的视频真正的亮度来源。
喜欢的内容
...
对谈_250306_社会化和完整人格
总结:克服已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,构建内在逻辑。
对谈中最喜欢的一句话:理解并不意味着要接受。
我:昨天看了一个视频,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被社会化太好,往往人格发展不完善。因为他过于拟合周围人对他的要求,而人格完善的基础是发展出完整的自我:我是谁,我要去哪。而不是一味迎合别人或者规则。看过一些过于失去自我的人,还被评价说太有教养了。这种教养,反正是利他的,他周围的人是挺开心的,但是他自己呢?
G:确实,过度社会化的人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中显得“很得体”,但往往失去了自己的边界和真实感受。长久下来,这种“教养”可能成为一种隐形的枷锁,让人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,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。
这种状态其实挺容易共鸣的,尤其是那些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、顾全大局的人。外界会夸他们“情商高”“有修养”,但如果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基于外部期待,而非出自自身的认同和选择,那内心可能是空的,甚至压抑的。
你觉得真正的“教养”应该是什么?
我:我觉得教养原本是指家庭教育或者环境熏陶,激发出自身的某种特征。可能不是特指非要照顾别人的感受多于自己,但在某种文化背景下看起来就是这样的,所以这个词就变调了。要不我们说什么是理想 ...